1. 科研股动工业
回首20世纪80年代,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激光研讨所以李再光教授、丘军林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研制成功高功率横向流动CO2激光器,并敏捷将此激光器应用于发动机缸体、缸套的表面硬化,该项技能敏捷转化成了出产力。安装在北京切诺基吉普车出产线上的激光淬火系统,运行十几年,现仍在运用。从这一实例能够看出武汉区域的激光人从一开始就明确了开展的方向,他们科研的方针即是要将技能成果变为商品。这么的方针奠定了武汉区域激光技能及工业化的根本特色——面向市场需求、以科研股动工业。
武汉区域近58家激光加工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以及技能负责人几乎都具有激光专业的背景,不是武汉高校、科研单位的职工,即是具有在大学、科研单位学习的经历。华中科技大学,从1979年开始,为武汉激光加工行业累计输送激光专业毕业生近1000人,这些人如今都已变成武汉区域激光公司的顶梁柱。
2. 政府的支持与引导
武汉激光加工技能与工业化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很多激光公司在起步期间都得到国家或省市的创新基金支持,这些基金钱虽然不多,但极大地鼓舞了公司职工的士气,使他们在市场拼搏中有了底气。同时,也招引了更多的社会闲置资金,投资到激光工业。
湖北省政府方针的引导具有前瞻性,如湖北省举办了两次“第三世界激光技能及工业化国际培训班”。由政府出钱,学术机构和公司人员授课,意在把激光商品面向第三世界。政府的这种前瞻性引导,如今正获得报答。越南科技部正在拟定计划,预备与武汉激光公司加强合作和技能引进。
3. 学术团体的桥梁效果
湖北省暨武汉激光学会成立于1980年,学会的主旨之一即是要变成激光技能研讨机构和激光公司间的桥梁,全心全意为公司排忧解难。激光学会的会员主要由湖北省激光研讨单位和激光公司构成,成立20多年来,每年坚持将世界激光技能与工业化的开展动态通过学术报告的方式灌输给公司,帮助公司由“游击队”开展为“正规军”。2000年,在北京召开的“纪念世界激光诞辰和中国激光开展40周年”的大会上,激光学会组织了以周济同志为团长的60多人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显现了激光学会的凝聚力和湖北激光的实力。如今,激光学会变成了研讨人员和公司老总们交流平台,也变成了公司之间彼此学习、彼此协调的平台。
|